鸦片战争英国人获胜,获胜的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在乾隆年间陈家洛等人还在鼓捣神功时,欧洲的炮兵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
在17世纪的明清之际,中国炮兵技术和西方差距并不大。明朝的文人动辄就认为红衣大炮“一炮糜烂数十里”,18世纪初英国海军的科学家罗宾斯(1707年—1751年)也一度得出了24磅炮炮弹有效杀伤距离是16英里也就是44里地的结论(明朝一里是559米)。这是因为伽利略(老爷子虽然以天文学闻名于世,发财却靠发明炮兵射击装置)时期的弹道抛物线射击理论并没有考虑空气阻力问题,明末的西法派最早得到的也是类似的数据。
罗宾斯比明清士大夫们进步的地方在于他真的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在反复射击后,发现24磅炮最多只能打出3英里(约5公里,24磅炮是英荷海战时期英军的主要舰炮)。罗宾斯只能翻找老师的理论,他的老师钻研了大半辈子神学,只在年轻时期研究过物理,只是他的老师名叫牛顿。罗宾斯终于从老师的理论中找到了炮弹射程“近”的原因——空气阻力,并得出了炮弹越是接近音速时,阻力越大的结论。罗宾斯得出了这个结论后,英国海军火炮就得到了改进,炮管更短炮壁更薄的火炮开始成了英国海军的标配,因为炮壁薄、降温快,英国海军的射速也得到了提高。
罗宾斯的还在炮兵射击技术方面有了不少研究,发明了计算炮弹速度的冲击摆,他的《火炮技术新原理》还促进了西方炮兵得巨大进步。英国人在海军舰炮上有了巨大贡献,普鲁士人在炮兵方面也不甘人后。腓特烈大帝本人不擅长数学(因为偏科,他一度被老爹认为是军事学渣),于是他找了瑞士数学家莱恩哈特·欧拉(1707—1783)进行炮兵研究。欧拉看了罗宾斯170页的《火炮技术新原理》,不到一年时间就把罗宾斯的著作扩写了700多页,把军官和炮兵们需要用到的射击公式都汇成了表格,写出了当时西方军队通用的弹道表。然后,欧拉就表示自己很忙,让大帝别用打炮这种小事烦自己(平均下来他每年要写800页的论文)。
欧拉还是沙俄科学院的院士,欧拉死后就是沙俄科学家花了48年时间整理了他的著作,他的炮兵技术也被沙俄军官知晓并学会。同时期的法国和奥地利也有类似的高手,法国的炮兵宗师是格利包佛尔,这位大拿有一个有“略有名气”的弟子,那就是拿破仑波拿巴。格利包佛尔专精炮兵作战,在七年战争前后还被奥地利和普鲁士争抢,他最后成了法国的炮兵总监,在法兰西皇家炮兵学院当了校长。法国炮兵们另一个著名的老师是拉格朗日,拉老师也给拿破仑当过数学老师。因为这两位老师的加持,拿破仑的炮兵使用技术格外大胆,炮兵阵地布置总是比对手快,骑炮战术玩得贼溜(骑炮兵就是他老师在法军中大力推广的)。在普鲁士的压力下,奥地利的土豪利希腾斯坦亲王自掏腰包,招募了一大批炮兵专家进行军事改革,也打造了一支火炮强兵。
欧洲的炮兵专家还有不少,爱尔兰人帕特里克·达西(按照传统,他为法国人工作)、意大利人帕帕奇诺·丹东尼(皮埃蒙特人,撒丁王国臣民)、法国人夏尔·德·博达、英国人查尔斯·哈登、普鲁士人格尔格·弗雷德里希·滕佩尔霍夫、奥地利人格尔格·维加等统统比赛一样进行炮兵研究。在陈家洛们还在琢磨神功时,欧洲诞生了这么多炮兵宗师,清军自然只能挨打,可惜的是今天咱们似乎还有不少陈家洛。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