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烟庄村150多户人家的成年男子都奔赴

盛煌娱乐
你的位置:盛煌娱乐 > 最新动态 > 🌞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烟庄村150多户人家的成年男子都奔赴
🌞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烟庄村150多户人家的成年男子都奔赴
发布日期:2024-07-11 15:35    点击次数:125

🌞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烟庄村150多户人家的成年男子都奔赴前线,而村子里的妇女们主动承担起了村里的工作,在整个战役中,烟庄村的姐妹们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

山东沂蒙山区,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它不是关于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战斗,而是讲述了一群普通山村妇女如何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时代的传奇,她们就是闻名遐迩的"沂蒙六姐妹"。

故事要从一个叫明德英的年轻妇女说起,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一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跌跌撞撞地闯入明德英的家中。

看着这位嘴唇干裂、奄奄一息的年轻人,刚分娩不久的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撩起衣襟,将自己的乳汁喂给了这位陌生的战士。

这一幕被后来的作家刘知侠写进了小说《红嫂》,又被搬上了京剧舞台和银幕,从此,"红嫂"这个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亿万观众的心中。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现实中的明德英是一位聋哑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无声的伟大,什么是超越语言的母爱。

明德英的故事只是沂蒙山区无数感人事迹中的一个,在烟庄村,还有另外六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们的事迹同样令人动容。

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当时的烟庄村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两天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送往前线。

对于一个只剩下妇孺老人的小山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六姐妹"没有退缩,她们带领着村里仅有的70多个劳动力,日夜不停地工作。

那时候,她们几乎每天晚上都点着小煤油灯不是纳鞋就是做衣服,有一天晚上,纳好了鞋底,要纳鞋帮时,她们发现鞋面布不够了,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合适的布料。

最后,只好将自己过年时才做的新衣服的大襟撕下来做了鞋面布。

制作布鞋是一项精细而艰苦的工作,每一双鞋的鞋底都需要密密麻麻的针眼,全部手工制作,非常耗时耗力。

妇女们的手常常会因为长时间的缝纫而变得通红,起满了水泡,她们的腿上因为搓麻绳而掉了一层又一层的皮,即便如此,连眼花的老太太们也加入了纳鞋底的队伍,用她们多年积累的经验为前线的战士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那两天里,村民们几乎没有合过眼,有的妇女为了赶时间,甚至顾不上吃午饭,差点饿晕过去,大家困了就靠在墙角休息一会儿,或者用冷水洗把脸继续干。

尽管饥肠辘辘,但她们坚决不吃一口刚摊好的饼,全部留给前线的战士们。

就这样,在"六姐妹"的带领下,烟庄村的妇女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她们不仅按时完成了5000斤煎饼的任务,还在整个战役期间为前线提供了总计15万斤的煎饼、3万斤的军马草料,以及500多双手工布鞋,更令人敬佩的是,她们还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运送弹药。

这些普通的山村妇女,用她们的双手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战地赞歌,她们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成为激励更多人投身支前工作的榜样。

战争结束后,"六姐妹"并没有停下支持军队和国家建设的脚步。

她们继续发扬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在边疆作战的消息传到烟庄时,她们连夜赶制鞋垫,寄给边防部队的将士们。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她们每人捐款500元,并亲手绣制了几十双鞋垫,连同一封慰问信,寄往抗洪抢险一线。

不仅如此,"六姐妹"还将这种拥军爱国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她们鼓励子孙参军,在许多家庭中形成了一家三代当兵的传统。



上一篇:倘若刘备在取得益州之地后,将荆州之地归还孙吴,进而实现与孙吴的真正联
下一篇:这对夫妻也太会穿了!老公模特身材,老婆打扮时髦洋气又酷飒

Powered by 盛煌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